2025北京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
2025北京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小编整理了历年北京公务员考试时间,供考生查看!更多2024京考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北京公务员频道。
年份 | 发布公告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2024 | 2023年11月10日 | 2023年11月13日-17日 | 2023年12月03日 |
2023 | 2022年11月20日 | 2022年11月21日至25日 | 2022年12月10日-11日 |
2022 | 2021年11月12日 | 2021年11月15日至19日 | 2021年12月11日-12日 |
2021 | 2020年11月27日 |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 | 2020年12月19-20日 |
2020 | 2019年11月15日 | 2019年11月18至22日 | 2019年12月8日 |
2019 | 2018年11月23日 | 2018年11月26日至30日 | 2018年12月16日 |
2018 | 2017年11月24日 | 2017年11月27日-12月1日 | 2017年12月17日 |
2017 | 2016年11月11日 | 2016年11月14-17日 | 2016年12月10日 |
2025北京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
报考条件>>>(仅供参考)
(一)基本要求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7年11月至2005年11月期间出生);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7.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8.具备北京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市级机关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区级及以下机关主要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党政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或者村(居)委会,以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在此列)。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在直辖市区级机关工作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至2023年11月。
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街道、乡镇等基层职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我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依据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政策新录用的公务员,应当在所报考区(系统)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最低服务5年(含试用期),未满5年的,不得交流(含公开遴选)到上级机关和非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也不得交流到本市其他区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关(包括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含试用期)。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务员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二)其他要求
1.面向2024年应届毕业生的招考职位,限于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培养方式为非定向,按时毕业并取得相应学历学位的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应届毕业生报考,包括: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毕业生;京外普通高等学校中学历学习期间获得校级以上“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或者校级一等以上“学生奖学金”的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毕业生(除另有限定外,报考特殊职位的不要求上述资格条件)。
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取得国(境)外学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可以报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职位。包括: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留学回国人员;符合《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京政发〔2009〕14号)要求的非北京市常住户口留学回国人员。
2.要求“基层工作经历最低年限”为2年以上(含2年)的招考职位,限于截至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人事行政关系在北京,且具有2年以上(含2年)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不包括2023年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及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的非北京生源往届毕业生)报考。
3.要求“基层工作经历最低年限”为“无限制”的招考职位,限于截至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人事行政关系在北京的人员(不包括2023年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及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的非北京生源往届毕业生)和符合面向2024年应届毕业生招考职位条件的人员报考。
4.面向服役期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招考职位,限于符合《关于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工作的意见》规定的人员报考,包括:在校期间从本市入伍且服役期满退役后复学完成学业的2024年应届毕业生(不含外地生源高职或专科毕业生);应届毕业当年从本市入伍且2023年退出现役的服现役期满、表现良好的退役士兵。
在军队服役五年(含)以上的北京籍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可以报考面向服役期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招考职位。
5.面向残疾人的招考职位,限于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人员报考,包括以下两类:一是截至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人事行政关系在北京的残疾人(不包括2023年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及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的非北京生源往届毕业生);二是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培养方式为非定向,按时毕业并取得相应学历学位的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应届残疾人毕业生,包括:北京生源应届残疾人毕业生;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残疾人毕业生。
6.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招考职位,限于截至报名时在岗,2024年合同期满的北京市乡村振兴协理员等本市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
1.近十年来,荧屏上的各种“现象级”节目,无一不是在节目的策划、生产、包装、推广等环节有创举。从评委选冠军到观众选冠军,从电视独播到网台互动,从唱歌跳舞到认汉字、背诗词,在文化与市场上双赢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关键词。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快餐”,新陈代谢的速度非常快,没有持续的创新就只能与俗套为伍。创新赋予不同电视节目独特的吸引力,不同的创新点成为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观众既爱听“好歌曲”,又崇拜“汉字英雄”;既喜欢点评辛辣的嘉宾,又追捧循循善诱的“导师”。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创新使节目竞争力差异化
B.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创新
C.创新繁荣了电视节目市场
D.电视节目制作力量多元化
2.相比碳酸饮料和其他含糖饮料,人们常以为果汁更健康。然而,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饮用过多果汁同样危害健康,死亡风险不亚于碳酸饮料。尽管含糖饮料中所含的糖是加工过程中添加,而100%果汁所含糖天然存在,但它们提供给人体的糖是一样的,因此在新陈代谢中引发一样的生物化学反应。但由于果汁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度饮用仍然比碳酸饮料和其他含糖饮料有益身体。
下列最适合做上述文段标题的是:
A.果汁比碳酸饮料健康
B.喝过多果汁有害健康
C.含糖饮料对身体有害
D.任何饮料都需要适度
3.学术资源网站可以自由制定付费规则,强制用户消费,倚仗的是其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现代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术产品生产的基本架构和整合机制早已建设完成,同一区域内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之间,学生选课、图书借阅等学术活动早已打破校际限制,学术产品及其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也已成为实际作为。在这样的机制下,由一家学术资源整合单位垄断学术产品资源市场便是天方夜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应当建立学术资源共享机制
B.现代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术资源共享机制非常先进
C.中国高校间未能有效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应当反思
D.中国学术资源市场的垄断现象制约中国学术发展
1.【答案】B。中公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文化与市场上双赢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创新,然后介绍了创新对电视节目的意义及产生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性。B项表述与此一致。A、C两项是节目创新形成的积极效应和良好效果,而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好的电视节目需要创新。D项未提及文段关键词“创新”,排除。故本题选B。
2.【答案】B。中公解析:文段先介绍了人们普遍认为果汁比碳酸饮料和其他含糖饮料健康的情况,然后通过一项研究说明饮用过多果汁同样危害健康,接着指出果汁有害健康的原因是果汁所含糖与碳酸饮料中所含糖在人体新陈代谢时会产生一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最后说明适度饮用果汁比其他饮料对身体有益。因此文段意在说明过多饮用果汁对人体也是有害的。B项作为标题恰当。C、D两项未提及果汁,排除。文段最后一句话指出适度喝果汁比喝碳酸饮料和其他含糖饮料有益身体,A项表述缺少限制条件,排除。故本题选B。
3.【答案】A。中公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学术资源市场的一些不良现象是由于存在资源垄断;接着介绍了现代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间具有成熟的资源和产品共享机制,这种机制能够避免学术资源市场发生垄断。故文段意在通过对比我国和现代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术资源共享的现状,来说明我国学术机构应当建立资源共享机制。A项符合主旨。B项是对文段表层信息的直接概括,并非文段主旨,文段是想通过这一表层信息来倡导中国建立学术资源共享机制。C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表达“反思”的意思。D项“制约中国学术发展”属于过度推断。故本题选A。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