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y)网页版-登录入口
400-900-8885

2025公共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之治世儒学及其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历史人文知识也会涉及到中国儒学思想及代表人物的对比。本文将以儒学的发展历程,对儒学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主张和作品做以梳理,帮助考生们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通过例题的方式,加深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儒学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并开始发展。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上最的文化名人之一。

一、重要主张

1、仁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2、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贤愚,广开门路,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政治理念:除了德治思想外,孔子还提出了“中庸之道”,即在处理问题时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态度,追求和谐与平衡。他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

二、代表作品

孔子的代表作品是《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这部著作语言简练而深刻,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也有说法认为其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一、重要主张

1、仁政学说:孟子主张“仁政”,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2、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这种本性,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这一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3、反对不义战争:孟子坚决反对不义的战争,认为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他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举贤与能:在人才选拔方面,孟子主张举贤与能,即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二、代表作品

孟子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孟子》一书。该书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编写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比较的篇章包括《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等。此外,孟子的思想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观点被后世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孟子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一、重要主张

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他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礼法并施:荀子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认为治理国家需要礼制和法制相结合,既要重视礼义教化,也要依靠法律约束。

3、人定胜天:荀子反对宿命论,提出了“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4、反对鬼神迷信:荀子不信鬼神,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5、政治主张:荀子主张天下统一,认为统一天下是历史大势所趋。他强调君主要平政爱民,任人唯贤,不能一人有罪株连三族。同时,他也主张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足,以巩固统治基础。

二、主要代表作

《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该书由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而成,全书一共32篇,其中《礼论》和《天论》是较为重要的篇章。《礼论》系统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天论》则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荀子》一书中还包含了荀子在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丰富思想。

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主张: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学说。他发展了儒学的思想体系,使儒学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代表作品:无具体单独作品,但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中。

宋明时期:儒学得到新的发展,发展成为理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主张:

程颢、程颐: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以穷理。

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代表,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和良知的重要性。

代表作品:

《二程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集。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代表作,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了注释和解读。

《传习录》——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反映了他的心学思想。

明末清初:儒学批判继承的发展。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主张: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耕者有其田。

代表作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代表作,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日知录》——顾炎武的代表作,强调经世致用和实学的重要性。

《读通鉴论》——王夫之的代表作,提出了对历史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二、总结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经春秋战国、西汉、宋明以及明末清初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人物和作品共同构成了儒学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儒学也在地调整和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中公题目】:强调“礼法并施”,认为治理国家应同时注重礼制和法制的是哪位大儒,其所在的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 孔子——春秋 B. 孟子——战国

C. 荀子——战国 D. 朱熹——宋代

【中公答案】C。解析:A项: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等主张。C项:荀子是战国其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认为治理国家需要礼制和法制相结合,既要重视礼义教化,也要依靠法律约束。这一观点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D项: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儒学的“理”的概念,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考察,是事业单位常识考试的重难点,考生需要在日常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题目训练把握出题人思路,对知识的了解,准确把握出题方式,、高效做对题。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开云(ky)网页版,登录入口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开云(ky)网页版,登录入口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开云(ky)网页版,登录入口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开云(ky)网页版,登录入口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